這個周末,一年中最讓人犯愁的悶熱階段——三伏天就要登場了。今年的三伏天挺特別,從7月20日入伏到8月18日出伏,滿打滿算就30天,打破了近十年“40天長三伏”的慣例,成了近些年“最短”的三伏天。但天數少了,熱度就會跟著降嗎?到底哪個時段最熱?看完這篇你就全清楚了。

三伏天咋計算?今年具體啥樣
三伏天的時間是按我國傳統的干支紀日法來確定的。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的起始,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是末伏的開端,初伏和末伏之間的日子就是中伏。由于庚日每10天循環一次,所以初伏和末伏固定都是10天,中伏則可能是10天或20天,這就使得三伏天的總天數在30到40天之間變動。

就拿2025年來說,夏至是6月21日,之后第一個庚日是6月30日(庚午日),第二個是7月10日(庚辰日),第三個庚日也就是入伏那天,是7月20日(庚寅日)。所以今年初伏從7月20日開始,到7月29日結束。初伏之后的第一個庚日是7月30日(庚子日),這天起進入中伏,到8月8日結束,共10天。立秋在8月7日,之后第一個庚日是8月9日(庚戌日),末伏就從這天開始,一直到8月18日。這么看,今年的三伏天是“短款”的。

南北方在三伏天,感受差在哪
即便都在三伏天里,南北方的熱勁兒也大不相同。北方內陸受大陸性氣候影響,三伏天主要是“干熱”,太陽一曬氣溫就往上沖,但空氣比較干燥,汗水出來快、干得也快,雖然熱卻不會太憋悶;南方沿海受季風影響,水汽充足,三伏天就是“濕熱交加”,像待在密不透風的蒸籠里,不光氣溫高,濕度還大,汗水很難蒸發,悶得人透不過氣。另外,云貴高原、青藏高原這些地方,因為海拔高,三伏天的氣溫比同緯度其他地區低不少,成了天然的避暑好去處。
三伏天里,哪個時段最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