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是大快人心,一則消息讓朋友圈炸了鍋—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部門大門“哐當”一聲對韓國關上了門!
韓國方面關于五塊招牌——“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”的大木匠工藝、泡菜文化、端午祭、燃燈習俗、大醬缸發酵藝術的申辯證據就此被拒之門外。
隨著證據通道關閉,這五項曾被視為“韓國之光”的文化遺產,赫然貼上了“待撤銷”的醒目標簽。
取材網絡侵權刪除
韓國真是不要臉啊,差點還讓他成功了,曾經的附屬小國,還想搞這套,除了偷,還能干什么?
但說實在的,這結局真那么令人驚訝嗎?一點都不驚訝,好吧,意料之中的事,完全就是它不要臉。韓國人捧著這幾樣文化符號全球吆喝這些年,每次都能掀起中文社交平臺一陣“泡菜江湖”“端午之爭”的滔天口水。
網友們憤慨時忍不住怒斥對方“偷竊”,但也不斷反思著傳統習俗在我們身邊悄然褪色的窘迫現實——它們似乎已經僅剩假期符號或朋友圈“儀式打卡”。
這事鬧了好幾年,今天回看,韓國那幾處熱鬧的“文化遺產”為何被聯合國盯上重新評估?
歸根結底,還是那個逃不開的尷尬疑問——究竟有多少是它真正原創、獨立傳承的?
“泡菜”二字雖然常與韓劇一同出現,可東亞餐桌上共享腌制智慧的歷史已超越千年;江陵端午祭脫胎于華夏文明基因毋庸置疑,縱使添加了韓國地方特色,源頭烙印仍清晰可見;還有“大木匠”的精密技藝,其源頭活水在中華傳統建筑營造術中同樣清晰可辨……
聯合國這次關門拉閘,未必是在文化歸屬權上充當“裁判”,它更像是一個審慎的觀察動作——是時候認真審視:這些貼滿“韓國”標簽的文化遺產,是否還能真切傳遞歷史的真實脈絡?
它們可曾獲得了被模仿、借鑒地區人們的普遍接納?當文化被打包兜售時,歷史本真是否已被悄然磨平?這種審視絕非“贏家”歸屬的裁定之錘,而是維系非遺價值必須經過的靈魂叩問:是真正血脈相連的傳承?還是浮于形式、名為保護實則迷失的表演?
韓國這場“非遺保衛戰”走到待撤銷境地,本質是一聲長鳴的警鐘。
它同時警醒的是我們所有人:貼個標簽遠不是守護文化遺產的全部答案。
更關鍵的命題在于文化如何能真正地“活”下去,而非靠一紙名錄證明其存在,或在爭議纏身時才突然成為熱門話題。
這亦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“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”設立以來始終堅守的莊嚴本義——那些被小心翼翼安放的名字,必須是真正從民族血脈中生長,在時間洪流里磨洗,又能被大眾讀懂、感知并共同珍惜的文化印記。
文化還是需要靠自己去傳承和發揚,避免被小人得志,偷竊,占為己有。